
2018/10/11 11:04 编辑:洪涌 手机阅读:
作者:【美】阿瑟•贾德森•布朗
出版社:重庆出版社
书号:ISBN978-7-229-13169-2
出版时间:2018年10月
定价:49.8
分类:历史·民国
美国传教士眼中的辛亥真相
深入剖析错综复杂的时局背景,全景再现辛亥前后社会百态
请世界理解一个重新崛起的中国
著名学者张宪文、杨天石、解玺璋倾情推荐
作者简介
作者阿瑟•贾德森•布朗 著名传教士、美国远东问题专家。他曾游历多国,并与多国皇室政要有密切往来。布朗曾分别于1901—1902年和1909年到访中国,并对中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调查,先后写下了17本调查日记。在华期间,布朗利用传教士的身份往来于官方和民间,并与袁世凯有过亲密接触。不同于西方傲慢的学者,布朗对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有独到而清醒的认识,著有《中国革命1911:一位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镜像》《近东与远东》《远东的主人》等多部作品。
译者 季我努
国内著名民间学术团体,以整理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为职志,代表性作品有《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》《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历史影像全集》等。
内容简介
19世纪末20世纪初,延续了三百年的清王朝内忧外患,外有列强虎视眈眈,内有有志之士呼吁改良,岌岌可危的局势也急需一场大变革。
阿瑟•贾德森•布朗在辛亥革命爆发的次年写就了本书,他尝试从社会百态层面去解读那段历史,以便西方真正了解中国、了解中国人。
不同于脸谱化的叙述倾向,布朗博士用实地走访的调查报告方式,带我们回顾了那段被宏大叙事淹没的辛亥革命。在他的笔下,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轮番登场,晚清民生百态详尽而丰富,西方列强的恶行也有所披露,他用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描摹了一个不同于我们想象的晚清。通过东西方文明对比,他认为中国的改造只能通过中国内部的力量实现,请世界“理解一个重新崛起的中国”。
编辑推荐
深入剖析错综复杂的时局背景,
全景再现辛亥前后社会百态。
重新审视中国人的国民性
请世界理解一个重新崛起的中国
说起辛亥革命,大家可能会感觉这个话题很沉重:旌旗飘扬,革命人浴血奋战,清政府垮台,清帝逊位,中华民国成立,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,袁世凯篡权称帝……我们了解到的都是宏大的叙事、严肃的政治问题,在其中看不到普通老百姓、没有柴米油盐酱醋茶,不知道事关百姓生计的物价变动、商业行情,更不知道城市民众、文人志士、流氓无赖的群体心理变化,等等。
细节的缺失,致使鲜活的历史变得枯燥无味,辛亥革命这场影响中国至深的大变革也被符号化,读者失去了探究其背后深层原因和意义的动力。
《中国革命1911:一位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镜像》是一本兼具可读性和学术性的作品,非常适合大众阅读。书中充满了丰富的细节:
◎五大臣出洋考察的背后竟是一场大规模的贿赂游戏
◎因为腐败,清政府遭传教士遗弃
◎慈禧临终前孤注一掷的赌注是什么
◎光绪去世前夜写下密旨
……
《中国革命1911:一位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镜像》的作者布朗博士是一位著名的传教士,他笔下的晚清是虽腐败破碎但仍有希望,他两次到访中国,对中国有独到而清醒的认识。比如,他认为中国人替人顶罪、为报复诅咒别人自杀、爱面子、见死不救、迷信等被西方诟病的问题,是由中国独特的国情和社会风俗决定的,而且西方也有很多在中国人看来奇怪的习惯,诸如野外徒步、吃半生不熟的牛羊肉、男女同桌等。另外,他也对于中国人敌视外国人予以理解:哪个国家受到如此欺负,不会仇视反抗侵略者呢?摒弃了西方学者傲慢的观点。
布朗博士通过在中国的走访,了解到了最真实的中国社会、中国人的性格,冷静而犀利地向西方读者解读中国这场革命的来龙去脉与伟大意义。“要了解这场革命,必须要了解中国人的性格、他们与世界的关系,考察埋藏在他们身上的引发这场起义的伟大力量。”他摒弃一些西方学者傲慢的姿态,认真反思了这场革命背后的东西方文明冲突、传统与守旧、经济与政治等种种矛盾,纠正了很多西方的偏见,希望西方能够正视和尊重中国的重新崛起。
《中国革命1911:一位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镜像》写作于1912年,即辛亥革命1年后,是第一部向西方全面介绍辛亥革命的作品,其言论之犀利,百年后的今天仍发人深省,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中国的政治、经济、宗教、文化、教育等各方面,语言流畅,叙事生动,是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不二选择。同时,文中还穿插了大量有价值的珍贵历史图片,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那段历史,相比同类书,本书具有不可企及的突破性价值与意义。
名家评论
媒体/名人评论:
布朗博士以一个外国人的睿智、锐利眼光,对辛亥革命及革命发生前后的中国所面临的成功和困难,做了最全面和最深刻的描述。
——季我努学社荣誉社长、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 张宪文
布朗博士在资料收集方面用力甚深,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教育、文化、宗教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梳理得很清楚。在辛亥革命大幕仍未落下之时,他就清楚地看到了袁世凯、孙中山对未来中国的影响,见识卓越。
——季我努学社顾问、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 杨天石
本书可以看作另外一本《中国人的精神》。要想了解中国的国民性,此书不得不读。
——季我努学社顾问、著名中国近代史专家 解玺璋
目录
序言 外人当年看辛亥/001
自序 我眼中的辛亥/007
第一章辛亥革命前的中国/001
◎强推铁路国有政策,中央与地方经济利益矛盾重重
◎从两个外国人剿灭太平天国到八国联军粉碎义和团
◎五大臣出洋考察的背后竟是一场大规模的贿赂游戏
◎看钱办事、为富人卖命、公开赌博、性欲旺盛、麻木不仁
——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官场内外民生图
◎一颗炸弹的意外爆炸将辛亥革命提前了两年
◎中国人的民族特性究竟是什么
第二章中国的蒸汽革命和商业革命/045
◎传教士无意中成为西方销售商的重要“代言人”
◎充斥洋货的清廷盛宴
◎商家频频抛出充满诱惑但超出民众购买力的商品广告
◎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祸是福
◎沉迷于物质追求的民众急需某种精神的引导
第三章动荡的政治和外交格局/069
◎“择吉日相见”——清廷官员采取拖延战术应付西方外交官
◎清廷驻欧美各国使馆收集西方瓜分中国言论
◎慈禧颁布宣战檄文,开战八国联军
◎北京沦陷,通州573名中国女子羞愤自尽
◎《纽约时报》《日本邮报》《中国评论》记下列强暴行
第四章民智的开启和教育的进步/099
◎西方书籍受热捧,美国教科书进入北京八旗子弟中学
◎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争学英语
◎清帝下旨兴办新式教育,慈禧将一大型寺院改建为女子学校
◎天津警政长官存献祭资金为教育基金
◎另一张面孔: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的怀疑与敌意
第五章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/133
◎基督教团爆炸式发展
◎《中国评论》:辛亥革命的发生与传教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
◎南京决战前夕,传教士邀集双方战将协商停火协议
◎因为腐败,清政府遭传教士遗弃
第六章宪政发展与社会改良/165
◎传教士缘何成为义和团运动中的主要受害者
◎慈禧临终前孤注一掷的赌注是什么
◎首次揭开清政府九年立宪计划的内容
◎摄政王载沣接受国会《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》,从此清帝无实权
第七章新生中国的领导人——袁世凯和孙中山/201
◎26岁的袁世凯监控朝鲜内政外交
◎与笔者长谈,希以一己之力教化3800万民众
◎鸿门宴上剿杀义和团,招致慈禧不满
◎光绪去世前夜写下密旨:待时机成熟,将其(袁世凯)斩立决
◎兴学、强军、推进改革,袁世凯得到美国驻天津总领事高度评价
◎袁世凯如何在清皇室与革命者间周旋
◎笃信基督教的革命领袖孙中山
◎让中外人士倍感疑虑的总统职位大移交
第八章 “共和”中国的未来/233
◎扑朔迷离的民国局势
◎民国政府背负6.25亿美元外债
◎各国外交官挑拨离间,孙中山下令进入战备状态
◎西方基督教会将扮演什么角色
分享到:
京ICP证010512号 电信业务审批[2001]字第651号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(京)字第113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71
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(京)字 06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737号
©2001-2014 Rayli.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